Biotech凛冬求生:嘉和生物“卖身”背后,反向收购是良药?

author 阅读:6 2025-05-21 12:49:57 评论:0

狂奔上市潮下的暗流:反向收购能否拯救Biotech寒冬?

近年来,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仿佛嗅到了金钱的味道,前赴后继地涌向港交所,试图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。然而,新股上市之路并非坦途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另辟蹊径,将目光投向了“反向收购”——这条曲线上市的捷径。这种模式,说白了,就是借壳上市,但问题是,这种“婚姻”真的能给双方都带来幸福吗?亦或只是资本寒冬下的一场无奈之举?

嘉和生物“卖身”:一场估值悬殊的豪赌

2024年10月,一则公告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阵阵涟漪。嘉和生物(06998.HK)宣布,亿腾医药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亿腾医药”)将通过换股的方式,反向收购嘉和生物,合并后的公司将更名为“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”(以下简称“亿腾嘉和”)。这起收购案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其悬殊的估值:亿腾医药估值高达6.77亿美元,而嘉和生物仅为1.97亿美元。换句话说,亿腾医药用区区不到2亿美元,就吞下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嘉和生物,简直是蛇吞象!按照协议,合并后原亿腾医药股东将占股77.43%,而原嘉和生物股东仅剩22.57%——嘉和生物,几乎等于拱手让人。更关键的是,亿腾医药的实际控制人倪昕,将成为亿腾嘉和的控股股东,这意味着嘉和生物彻底改姓“倪”了。 这让人不禁要问:嘉和生物为何沦落至此?是经营不善,还是另有隐情?这背后,又隐藏着怎样的资本博弈?这场豪赌,最终谁会是赢家,谁又将成为牺牲品?

亿腾医药:屡败屡战的上市之路,疑点重重

说起亿腾医药,那可真是个“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”的典范。在借壳嘉和生物之前,它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四次上市申请,结果都石沉大海,无功而返。这四次分别是2020年9月23日、2021年3月29日、2021年12月15日以及2023年6月23日。更令人玩味的是,2021年6月,亿腾医药明明已经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,却临门一脚,最终放弃了招股。这背后的原因,至今仍是个谜。到底是自身实力不足,还是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因素?我们不得而知。不过,从其招股书中的一些数据,或许能窥见一二。

招股书显示,2022年至2024年(报告期内),亿腾医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.74亿元、23.04亿元和25.46亿元,净利润分别为3.06亿元、3.08亿元和3.88亿元,毛利率分别为66.0%、65.4%和67.4%。从营收和利润来看,亿腾医药的表现似乎还不错,但如果仔细分析其支出结构,就会发现一些问题。公司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5.71亿元、5.83亿元和7.31亿元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7.5%、25.3%和28.7%;行政开支分别为6798.9万元、1.82亿元和2.06亿元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.3%、7.9%和8.1%;而研发开支则分别为9530万元、1.25亿元和1.22亿元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.6%、5.4%和4.8%。

不难看出,在各项支出中,销售费用高得离谱,甚至超过了研发费用!这对于一家医药企业来说,简直是不可思议。要知道,医药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研发创新的行业,研发投入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。而亿腾医药却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销售环节,这难道是想靠“卖药”而不是靠“创新”来赚钱?

畸高的销售费用:学术推广还是利益输送?

在医药行业,销售费用一直是个敏感话题。动辄数亿的销售费用,究竟花在了哪里?是真金白银地投入到学术推广,还是暗度陈仓地进行利益输送?这恐怕是每个医药企业都难以回避的问题。而亿腾医药高达营收近3成的销售费用,更是让人浮想联翩。

巨额会议费:医药行业的潜规则?

详细来看,在亿腾医药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中,员工成本占了很大一部分,但更引人注目的,是那逐年攀升的会议开支。报告期内,其会议开支分别为1.41亿元、1.66亿元和2.23亿元,占比分别为24.6%、28.5%和30.5%。一年花在开会上的钱,就高达两亿多元!这钱都花在哪儿了?开了些什么会?会议的内容又是什么?这些问题,招股书中语焉不详,让人难以信服。

一位IPO观察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医药类企业普遍存在着销售费用率过高的情况,近年来监管层也对此进行严格审查,包括其中会议费等是否存在行贿等问题。亿腾医药会议费每年高达一两亿元,的确显得不低,可能将也引起港交所的重点关注,一般而言,A股医药企业包括会议费具体构成情况,也需要有非常清晰的说明与介绍。” 这话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。医药行业的“学术推广”,早已变了味。各种名目的会议,成了药企与医生之间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场所。表面上是学术交流,实则是变相的商业贿赂。

截至2024年末,亿腾医药有约1000名销售代表遍布中国31个省份,覆盖约17000家医院、19000家药店及225家商业公司。 如此庞大的销售团队,以及巨额的会议开支,不禁让人怀疑,亿腾医药的销售模式,是否仍然延续了传统的“重销售、轻研发”的模式?这种模式,真的能支撑其未来的发展吗?

重销售轻研发:创新药企的本末倒置?

再来看看亿腾医药的研发投入。报告期内,其研发开支分别为9530万元、1.25亿元和1.22亿元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.6%、5.4%和4.8%。与动辄数亿的销售费用相比,研发投入简直是少得可怜。这对于一家声称要进军创新药领域的企业来说,无疑是自相矛盾的。 创新药的研发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积累。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,何谈创新?亿腾医药这种“重销售、轻研发”的做法,无异于舍本逐末,饮鸩止渴。长此以往,其竞争力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
上市前突击分红:谁的盛宴,谁的买单?

如果说高额的销售费用还只是暗流涌动,那么上市前的突击分红,则无疑是明目张胆的利益输送。亿腾医药在上市前夕,竟然大手笔分红,这钱从哪儿来?又进了谁的腰包?

招股书显示,于2022年8月,亿腾医药宣派股息1000万美元。随后于2023年2月,公司宣派另外一笔股息1000万美元。截至最后可行日期,第一笔股息已派付840万美元,第二笔股息已派付460万美元,计划于建议合并前全数结算上述两笔股息。换言之,半年不到,公司分红金额高达1.44亿元人民币。这笔钱,对于急需资金投入研发的创新药企来说,无疑是一笔巨款。然而,亿腾医药却毫不犹豫地将其分给了股东,这难道不是一种短视行为吗?

更令人玩味的是,亿腾医药选择在被嘉和生物收购之前进行分红,这难道是为了让自己的股东在“卖身”之前,先捞一笔?这种做法,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,也让未来的投资者承担了更大的风险。

实控人套现:资本运作的惯用伎俩?

在亿腾医药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,实控人为倪昕,他通过Suremoment Investments、Chinapharm Holding、Chinapharm Group等合计持有公司45.19%的股权。换言之,倪昕个人获得了高达6300万元左右的分红。这笔钱,对于普通人来说,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。然而,对于倪昕来说,这或许只是其资本运作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。

在资本市场,实控人通过各种手段套现,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上市前的突击分红,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。这种做法,虽然在法律上可能没有问题,但在道德上却备受争议。毕竟,公司的利益,不应该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。

创新药的迷局:医保谈判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?

根据招股书的描述,上市后新公司将积极推动包括景助达及GB491、Vascepa、Mulpleta在内的创新药销售,GB491预计将于2025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,公司计划申请启动政府谈判,力争于2025年下半年将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,若谈判成功,将于2026年开始生效。看似美好的蓝图,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创新药纳入医保,固然能够扩大市场,提高销量,但也意味着药价的大幅降低。对于那些研发投入巨大、成本高昂的创新药来说,降价无疑是釜底抽薪,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无利可图,最终放弃研发。

近年来,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,越来越受到医药企业的重视。一方面,进入医保目录,意味着获得了政府的背书,可以迅速打开市场。另一方面,医保谈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,降价幅度也越来越高。对于医药企业来说,这就像是一场豪赌,赌赢了,就能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,赌输了,可能就会血本无归。

创新药企,本应专注于研发创新,提升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。然而,在医保谈判的压力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重心放在营销和公关上,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谈判结果。这种做法,不仅扭曲了医药行业的价值观,也损害了患者的利益。毕竟,患者最需要的,是真正有效的药物,而不是被炒作出来的概念。

因此,对于创新药企来说,医保谈判并非唯一的出路。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,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药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否则,即使进入了医保目录,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,最终被市场所淘汰。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