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爾街錯判特朗普關稅戰:權力裂痕與市場崩潰內幕
華爾街的錯判:從特朗普關稅戰到權力裂痕
關稅戰的導火索:華爾街的集體誤判
半個月前,華爾街再次被狠狠打臉。導火索依舊是那個熟悉的配方,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戰。但令人費解的是,幾乎整個華爾街都錯判了這位前總統。要知道,這可不是什麼初出茅廬的愣頭青,特朗普在商界摸爬滾打幾十年,深諳如何利用輿論和市場心理。然而,那些自詡為金融精英的華爾街大佬們,卻像一群被催眠的羔羊,白白送上門去。這到底是傲慢還是愚蠢?或許兩者兼而有之。他們太過相信自己能夠掌控局勢,太過迷戀過去的經驗,以至於忽略了特朗普這位政治素人的不可預測性。這種集體誤判,不僅暴露了華爾街的短視,也為後來的市場動盪埋下了伏筆。
昔日橋梁:貝森特的困境與華府-華爾街複合體的裂痕
曾幾何時,貝森特被視為華爾街與華盛頓之間的橋樑。這位前華爾街交易員,如今身居美國財政部長高位,肩負著溝通協調的重任。他曾試圖在「海軍陸戰隊一號」上勸說特朗普暫緩關稅,可見其斡旋之艱難。一方面,是特朗普那朝令夕改、反覆無常的政令;另一方面,是華爾街老朋友們倡導的減稅、減債、放鬆管制。貝森特就像一個走鋼絲的藝人,稍有不慎,便會跌入萬丈深淵。更深層次來看,這也反映了「華府-華爾街複合體」的裂痕。長期以來,華爾街與華盛頓的結合,一直是美國政經的主導力量。資本市場的博弈,背後是大國的角力。華爾街的影響力,早已超越資本本身。然而,特朗普的出現,打破了這種平衡。他似乎並不買華爾街的帳,甚至敢於挑戰他們的利益。這不僅讓華爾街感到不安,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種複合體的未來。
來自華爾街的聲音:對特朗普的敵視與對等關稅的震驚
一年前,貝森特還被華爾街視為自己人,他曾信誓旦旦地表示,關稅這把槍會「總是上膛,放在桌子上,但很少會開火」。如今,華爾街卻覺得被他坑慘了。特朗普四處點火,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制約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特朗普還在威脅要解僱聯準會主席鮑威爾,這無疑是在動搖聯準會獨立性的百年根基。此外,他還與美國常春藤名校對峙,要知道,全美大學捐贈基金共持有約500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資產,如果他們拋售起來,足以在市場中掀起驚濤駭浪。種種跡象表明,華爾街與特朗普政府之間的關係,已經走向破裂。在上週的訪談中,一位身處關稅戰前線的對沖基金人士Rob Li直言:「現在的華爾街,沒有不敵視特朗普的人了。」他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感到震驚,尤其是在4月2日,特朗普拿出那個巨型表格,宣布對不同國家徵收不同級別的關稅時,市場瞬間崩潰。這種毫無預兆、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,讓華爾街措手不及,也徹底顛覆了他們對特朗普的預期。
市場崩潰的瞬間:4月2日的巨型表格
算法交易的弱點:特朗普的翻臉速度與量化基金的困境
Rob Li一針見血地指出,4月2日是個關鍵時刻。當天下午,特朗普先是宣佈要對所有國家加徵10%的關稅,市場反而上漲了兩個百分點,因為許多人認為這還在預期之內。然而,幾分鐘後,特朗普就拿出了那個「巨型表格」,宣佈要對不同國家徵收不同級別的關稅,市場隨即崩潰。這背後的原因在於,如今美股市場80%的成交量是由機器完成的,算法會提前設定好策略,比如如果特朗普宣佈的關稅在15%以內,就買入;如果超過15%就賣出。機器的自動化交易速度極快,一旦市場崩潰,便會迅速蔓延。然而,這種算法交易也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,那就是無法應對特朗普那種瞬息萬變、毫無邏輯可循的決策。量化基金雖然擁有各種高科技設備,能夠實時監測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和X上的言論,但特朗普的翻臉速度實在太快了,導致量化策略根本無法跟上。這種來回顛倒,不僅讓量化基金無所適從,也暴露了算法交易的局限性。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,過度依賴算法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誰在虧錢:量化基金、共同基金與高槓桿的風險
在這場關稅風暴中,誰虧得最慘?Rob Li認為,首當其衝的是量化基金。即使他們擁有最先進的科技,能夠實時抓取特朗普的言論,但特朗普的翻臉速度實在太快,讓他們的策略難以奏效。更糟糕的是,量化基金通常會加很高的槓桿,這意味著,即便他們最終的判斷是正確的,也可能在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過程中爆倉,根本活不到證明自己正確的那一天。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交易英偉達的量化基金:當AI抓取到新聞說,黃仁勳和特朗普吃了飯,AI判斷這頓飯沒有意義,特朗普還是會禁掉H20,所以決定做空英偉達。但在禁掉H20的新聞放出之前,如果市場認為這次會面談好了,大家先買一把,結果股價上漲了一波,加了高槓桿的量化基金就會直接爆倉——即使最終H20的限售令還是發佈了。除了量化基金,另一批受害者是純粹做多的Long-only共同基金,以及那些風險敞口過高、做多倉位遠遠高於做空倉位的基金。在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,這些基金往往難以承受損失,被迫割肉離場。由此可見,在高風險的市場環境中,保持謹慎、控制槓桿,才是生存之道。
華爾街的反擊:利益驅動的反制力量
貝森特的困境:華爾街與特朗普之間的溝通橋梁
Rob Li透露,在第一輪關稅政策起草時,也就是4月2日推出的那個關稅,貝森特並沒有作為核心班底參與。這個關稅基本上是特朗普和史蒂芬·米勒、彼得·納瓦羅三個人定的,貝森特大概率根本沒有參與討論。最終是特朗普告訴貝森特一個結果,然後讓貝森特用他在華爾街的關係,去跟華爾街溝通,撫慰他們的情緒,但決定權並不在他那裡。這說明,貝森特雖然身為財政部長,但在特朗普政府內部的話語權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。他更像是一個傳聲筒,負責將特朗普的政策傳達給華爾街,並試圖安撫他們的情緒。然而,這種做法顯然難以奏效,因為華爾街真正想要的是改變政策,而不是被安撫。貝森特的困境,也反映了華爾街在特朗普政府面前的無力感。
關稅暫緩的背後:華爾街的影響力與貝森特的權力變化
4月2日之後,市場陷入劇烈動盪,這讓華爾街意識到,他們不能再坐以待斃。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、潘興廣場資本創始人Bill Ackman、摩根大通CEO傑米·戴蒙、貝萊德董事長拉裏·芬克、橡樹資本董事長霍華德·馬克斯等一眾華爾街核心人物紛紛轉變態度,站出來反對特朗普激進的關稅政策。他們組成了一股重要的反制力量,儘管他們的首要目的依然是利益。可以肯定的是,市場的劇烈動盪,也讓特朗普政府意識到,他們不能完全無視華爾街的聲音。這或許是後來特朗普宣佈90天關稅暫緩的原因之一。Rob Li認為,在市場動盪之後,貝森特的話語權很可能變多了。他可以利用華爾街的影響力,向特朗普施壓,促使其改變政策。由此可見,華爾街的反擊,並非毫無作用。儘管他們的出發點是自身利益,但他們的行動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朗普政府的決策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