币圈"零和游戏"真相:你的币,我的肉!
加密貨幣的零和遊戲:一場流動性爭奪戰的殘酷真相
加密貨幣的世界,表面光鮮亮麗,實則暗流湧動。你方唱罷我登場,無數新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似乎預示著無限可能。然而,當我們撥開迷霧,直面底層數據時,卻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:這很可能是一場零和遊戲。
注意力陷阱:代幣泛濫下的流動性枯竭
看看這張圖表,它赤裸裸地揭示了這個行業的窘境。
2021年,每個加密資產平均能分到180萬美元的穩定幣流動性,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。然而,短短幾年時間,到2025年3月,這個數字竟然暴跌至僅僅5500美元!這意味著什麼?並非加密貨幣消亡,而是資本的蛋糕並沒有做大,反而被瘋狂湧現的代幣分割得支離破碎。
4000萬種加密資產,聽起來很唬人,但實際上,大部分項目都在爭奪同一塊小小的蛋糕。這就像一群飢餓的狼,圍著一隻可憐的兔子,場面之慘烈可想而知。注意力,這個曾經被視為增長引擎的東西,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。
空投陷阱:短視的激勵與用戶的快速流失
許多項目仍然沿用2021年的老套路:建一個Discord群,發一些空投,然後就指望用戶們每天喊著“GM”來維持社區的熱度。這種做法簡直是癡人說夢!空投就像毒品,短期內能讓人興奮,一旦藥效過去,用戶便會毫不留情地離開。他們為什麼要留下?僅僅因為你發了幾個token?別傻了,區塊鏈的世界裡,沒有信仰,只有利益。
這種“空投-拉盤-跑路”的模式,已經成為行業的常態。項目方把用戶當成韭菜,而用戶也心知肚明,大家都在玩一場心照不宣的遊戲,誰跑得慢,誰就活該被割。
現金流的試煉:項目生存的硬通貨
在這種殘酷的環境下,現金流才是真正的試金石。它不僅僅是一個財務指標,更是項目相關性的重要證明。一個能產生收入的項目,意味著它解決了真正的問題,滿足了真正的需求。而需求,才是支撐估值的基石。
想像一下,一家公司,沒有收入,只有無休止的承諾和炒作,你敢投資嗎?同樣的道理,一個加密項目,如果無法產生正向的現金流,那就只是一個空中樓閣,隨時可能崩塌。
以太坊的特例:通縮模型下的自給自足
當然,凡事都有例外。以太坊就是一個特例。它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而粘性的生態系統,擁有大量的DApp和用戶,手續費收入足以支撐整個網絡的運行。
以太坊的驗證者通過每年2.8%的通脹獲得獎勵,但EIP-1559手續費銷毀機制可以抵消這種通脹。只要銷毀量和收益能夠保持平衡,ETH持有者就能避免被稀釋的風險。這就像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,不需要額外的“輸血”也能健康發展。
但是,請注意,這是以太坊,是區塊鏈世界裡的巨頭。對於那些嗷嗷待哺的新項目來說,根本沒有這樣的奢侈條件。
新項目的困境:盈利能力是唯一的救贖
當你只有20%的代幣在流通,還在苦苦尋找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時,你實際上就是一家初創公司。你需要盈利,你需要證明自己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,才能在這個殘酷的市場中生存下去。
別再幻想著一夜暴富的神話了,也別再沉迷於空投帶來的虛假繁榮。專注於產品,專注於用戶,專注於創造真正的價值,這才是加密貨幣項目生存的唯一出路。
協議的生命週期:從蠻荒探索到巨頭崛起,收入分配的演變
加密項目並非一成不變,它們如同生物一般,經歷著不同的生命週期。在每個階段,項目與收入的關係,以及選擇再投資還是分配收入的策略,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。理解這些階段,對於評估項目的潛力至關重要。
探索者:在死亡邊緣試探的求生者
這些是處於萌芽階段的項目,通常擁有中心化的治理結構,生態系統脆弱不堪,更注重實驗和探索,而非盈利。它們就像在黑暗森林中摸索的探險者,每一步都充滿了不確定性。即使有收入,也往往是波動且不可持續的,更多地反映市場投機行為,而非用戶的忠誠度。
許多探索者項目,仰賴激勵措施、補助金或風險投資來苟延殘喘。它們的目標很簡單:活下去,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例如,Synthetix和Balancer這樣的項目,已經存在了約5年時間。它們的每周收入在1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之間波動,偶爾會出現一些異常的激增。
這種劇烈的波動和回落,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。這並不是失敗的跡象,而是探索過程中的必然。關鍵在於,這些團隊能否將實驗轉化為可靠的使用場景,找到真正的產品與市場契合點。如果不能,它們終將被市場淘汰。
攀登者:在增長與鞏固間鋼絲漫步
攀登者是進階階段的項目,年收入在1000萬到5000萬美元之間。它們已經逐漸擺脫了對代幣發行的依賴,找到了初步的增長模式。治理結構也趨於成熟,關注點從單純的用戶獲取,轉向長期用戶留存。
與探索者不同,攀登者的收入已能在不同週期中證明需求的存在,而不僅僅是由一次性炒作驅動。它們正在進行結構性演變——從中心化團隊向社區驅動的治理轉型,並嘗試多樣化收入來源。
攀登者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靈活性。它們積累了足夠的信任,可以嘗試分配收入——有些項目開始進行收入分成或回購計劃。但與此同時,它們也面臨失去發展勢頭的風險,尤其是在過度擴張或未能加深護城河時。
與探索者的首要任務是生存不同,攀登者必須做出戰略權衡:是選擇增長還是鞏固?是分配收入還是再投資?是專注核心業務還是分散佈局?
這個階段的脆弱性不在於波動,而在於賭注變得真實可見。
這些項目面臨最艱難的抉擇:如果過早分配收入,可能會阻礙增長;但若等待過久,代幣持有者可能會失去興趣。
巨頭:生態系統的基石,分配的藝術
像Aave、Uniswap和Hyperliquid這樣的項目,已經跨越了門檻,成為了真正的巨頭。它們能夠產生穩定的收入,擁有去中心化的治理結構,並受益於強大的網絡效應。這些項目不再依賴通脹型代幣經濟學,已經擁有牢固的用戶基礎和經過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。
這些巨頭通常不會嘗試“包攬一切”。Aave專注於借貸市場,Uniswap主導現貨交易,而Hyperliquid正在構建一個以執行為核心的DeFi堆棧。它們的強大,來源於可防禦的市場定位和運營紀律。
大多數巨頭,在各自領域內都是領導者。它們的努力,通常集中在“擴大蛋糕”——即推動整個市場增長,而不是單純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。
這些項目,是可以輕鬆進行回購,並且仍然能維持多年運營的類型。儘管它們無法完全免疫波動,但擁有足夠的韌性,來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。它們就像參天大樹,紮根於區塊鏈的世界,為無數的生態參與者提供庇護。
季節性玩家:曇花一現的繁榮,難以持久的泡沫
季節性玩家,是最引人注目,卻也最脆弱的類型。它們的收入,可能在短時間內與巨頭匹敵,甚至超過巨頭,但這些收入,主要由炒作、投機或短暫的社交趨勢推動。
例如,像FriendTech和PumpFun這樣的項目,能夠在短時間內製造巨大的參與度和交易量,但很少能將這些轉化為長期的用戶留存或持續的業務增長。
這類項目,並非本質上不好。有些可能會調整方向並實現進化,但大多數只是依靠市場勢頭的短期遊戲,而非構建持久的基礎設施。它們就像煙花,綻放時絢麗奪目,但轉瞬即逝,留下的只有灰燼。
傳統市場的啟示:加密項目如何從股票市場汲取經驗?
加密貨幣領域總喜歡標榜自己的獨特性,彷彿與傳統金融體系截然不同。但事實上,許多加密項目的發展模式,都能在傳統股票市場中找到相似之處。學習這些經驗,可以幫助加密項目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。
利潤分配的兩種路徑:紅利與回購
公開股票市場提供了一個有益的類比。年輕的公司,通常會將自由現金流再投資,以實現規模化擴張。它們需要不斷地投入資金,開發新產品,拓展新市場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。而成熟的公司,則會通過分紅或股票回購,來回饋股東。它們已經過了快速增長的階段,更注重穩定性和盈利能力。
下圖展示了公司如何分配利潤。隨著公司成長,進行分紅和回購的公司數量都會增加。
加密項目可以從中學習。巨頭應該進行利潤分配,而探索者則應注重保留和復利增長。但並非每個項目都清楚自己屬於哪個階段。許多項目,還沒有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,就急於分紅,結果往往是寅吃卯糧,加速了自己的衰落。
加密世界的獨特性:穩定幣 vs. 高增長 DeFi
行業特性同樣重要。類似公用事業的項目(例如穩定幣),更像是消費必需品:穩定且適合分紅。這是因為這些公司已存在很長時間,需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測的。公司往往不會偏離前瞻性指引或趨勢。可預測性使得它們能夠與股東持續分享利潤。它們就像自來水公司,提供穩定的服務,收取穩定的費用,並將一部分利潤回饋給股東。
而高增長的 DeFi 項目,則更像科技行業——最佳的價值分配方式是靈活的回購計劃。科技公司通常具有更高的季節性波動。大多數情況下,其需求不像一些更傳統行業那樣具有可預測性。這使得回購成為分享價值的首選方式。它們需要不斷地創新,才能保持領先地位。
如果一個季度或年度表現優異?通過回購股份將價值傳遞出去。
然而,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體系,畢竟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。加密項目通常缺乏完善的監管,治理結構也更加複雜。這使得利潤分配變得更加困難,也更容易出現舞弊行為。因此,加密項目在學習傳統市場經驗的同時,更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,制定合理的利潤分配策略。
紅利 vs. 回購:一場關於價值分配的哲學辯論
當項目開始考慮如何將利潤回饋給代幣持有者時,就面臨著一個重要的選擇:分紅(Dividend)還是回購(Buyback)。這兩種方式,各有優劣,適用於不同的情境。這不僅僅是一個財務決策,更是一場關於價值分配的哲學辯論。
紅利的剛性:承諾背後的束縛
分紅,就像承諾一樣,一旦做出,就難以反悔。市場會期望分紅的持續性,任何變動都可能引發劇烈的反應。這對公司來說,是一種約束,也是一種責任。
對於加密項目來說,承諾分紅,意味著需要確保長期穩定的盈利能力。如果盈利能力下降,或者遇到突發事件,無法維持分紅,就會給市場帶來負面信號,導致代幣價格下跌。因此,只有那些具有高度可預測性和穩定現金流的項目,才適合採用分紅策略。例如,一些穩定幣項目,可以將交易手續費的一部分,定期分紅給代幣持有者。
回購的彈性:市場波動中的策略調整
相比之下,回購則更加靈活。團隊可以根據市場週期或代幣被低估的情況,來調整價值分配的時機和規模。回購的彈性,使得項目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,並在適當的時候,將價值回饋給長期持有者。
從20世紀90年代的約20%利潤分配佔比,到2024年的約60%,回購在過去幾十年中迅速增長。從美元金額來看,自1999年以來,回購的規模就已經超過了分紅。這反映了市場對靈活性和策略性的重視。
對於加密項目來說,回購可以是一種有效的價值捕獲手段。當代幣價格被低估時,項目可以使用資金,在公開市場上回購代幣,減少流通量,從而提升代幣的價值。這對長期持有者來說,是一種直接的回饋。
回購的陰暗面:內部人士的狂歡?
然而,回購也存在一些弊端。如果溝通不當或定價不合理,回購可能會將價值從長期持有者,轉移到短期交易者手中。更糟糕的是,回購可能會成為內部人士牟利的工具。
治理機制需要非常嚴密,因為管理層通常有諸如提升每股收益(EPS)等關鍵績效指標(KPIs)。當公司用利潤回購流通中的股份(即未償還股份)時,會減少分母,從而人為地擡高EPS數據。這種做法,在傳統股票市場中,屢見不鮮。
在加密世界中,由於缺乏完善的監管,這種風險更加突出。如果回購計劃缺乏透明度,或者管理層利用信息優勢,低價回購代幣,然後高價賣出,就會損害社區的利益。
良好回購的三大基石:資產、估值、透明度
要避免回購的陰暗面,需要確保三個關鍵要素:
- 強大的資產儲備: 回購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。項目需要擁有足夠的資產儲備,才能在市場波動時,持續進行回購,並確保回購計劃的可持續性。
- 深思熟慮的估值邏輯: 回購價格,應該基於對代幣價值的合理評估。項目需要對自身的發展前景、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,有清晰的認識,才能確定合理的回購價格。
- 透明的報告機制: 回購計劃需要公開透明。項目需要定期公佈回購的數量、價格和執行情況,讓社區瞭解回購的進展,並對回購效果進行監督。
如果一個項目缺乏這些條件,它可能仍然需要處於再投資階段,而不是進行回購或分紅。
領先項目的實踐:Jupiter、Aave、Hyperliquid 的案例
讓我們看看一些領先的加密項目,是如何進行價值分配的:
- @JupiterExchange 在代幣發佈時明確表示:不直接分享收入。在用戶增長10倍、擁有足以維持多年運營的資金儲備後,他們推出了“Litterbox Trust”——一種非托管的回購機制,目前持有約970萬美元的JUP代幣。
- @aave 擁有超過9500萬美元的資產儲備,通過一個名為“Buy and Distribute”(購買與分配)的結構化計劃,每週分配100萬美元用於回購。這一計劃是在經過數月的社區對話後推出的。
- @HyperliquidX 更進一步,其收入的54%用於回購,46%用於激勵流動性提供者(LPs)。迄今為止,已回購超過2.5億美元的HYPE代幣,完全由非風險投資資金支持。
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什麼?它們都在確保財務基礎穩固之後,才開始實施回購計劃。它們都重視透明度和社區參與,讓代幣持有者能夠瞭解回購的細節,並對回購效果進行監督。這才是負責## 缺失的一環:投資者關係(IR),透明度不應是選擇題
加密貨幣行業總是高喊著“去中心化”和“透明化”的口號,但實際上,許多項目只在有利於自身敘述時,才會公開數據。這種選擇性的透明,無異於掩耳盜鈴,自欺欺人。
透明度的真諦:數據背後的信任基石
真正的透明度,意味著公開一切與項目相關的重要信息,包括收入、支出、資金儲備、資產儲備策略以及回購執行情況。只有這樣,才能建立起投資者和社區對項目的信任,為項目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想像一下,如果你投資了一家公司,卻無法瞭解它的財務狀況,不知道它的資金流向,你會感到安心嗎?同樣的,如果你持有一個加密項目的代幣,卻無法獲得項目的真實數據,你又如何能對項目抱有信心呢?
IR 的核心價值:長期發展的信心保障
投資者關係(IR),應成為加密項目的核心基礎設施。它不僅僅是一個溝通渠道,更是一個建立信任的橋樑。通過IR,項目可以向投資者和社區傳達自己的戰略規劃、經營理念和發展前景,讓他們更好地瞭解項目的價值。
這裏的目標,並不是宣稱某種價值分配方式是唯一正確的,而是承認分配方式應與項目的成熟度相匹配。一個處於早期階段的項目,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上,而不是急於分紅。而一個已經成熟的項目,則可以考慮通過回購或分紅,來回饋投資者。
成熟項目的稀缺性:誰能成為加密世界的「教堂」?
而在加密領域,真正成熟的項目仍然罕見。大多數項目,還在尋找自己的立足點, struggling to survive。但那些做對了的項目——擁有收入、策略和信任的項目——有機會成為這個行業急需的“教堂”(長期穩健的標杆)。它們將為其他項目樹立榜樣,引領整個行業走向成熟和繁榮。
IR 作為護城河:機構資本的定海神針
強大的投資者關係,是一種護城河。它能夠建立信任,減輕市場低迷時期的恐慌,並保持機構資本的持續參與。在熊市中,那些擁有良好IR的項目,往往能夠更堅挺地活下來,並在牛市中獲得更大的回報。
機構投資者,通常更加注重基本面和長期價值。他們需要瞭解項目的商業模式、團隊背景、技術實力以及發展前景,才能做出投資決策。而良好的IR,可以為他們提供這些信息,幫助他們更好地評估項目的風險和回報。
理想的 IR 實踐:一份透明的加密世界藍圖
理想的IR實踐可能包括:
- 季度收入與支出報告
- 實時資產儲備儀表盤
- 執行回購的公開記錄
- 清晰的代幣分配與解鎖計劃
- 對補助金、薪資和運營支出的鏈上驗證
如果我們希望代幣被視為真正的資產,它們需要開始像真正的企業一樣進行溝通。停止那些虛張聲勢的宣傳,停止那些遮遮掩掩的數據,讓我們用真實的數據,構建一個透明、開放、可信賴的加密世界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