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震惊!中国AI“新星”一夜爆红,竟是90后连续创业者的惊天骗局?!》
Manus:国产AI新星的崛起
打破传统:Manus的独特之处
在中国AI领域,继DeepSeek之后,又一款名为Manus的产品迅速走红,成为备受瞩目的新星。与传统AI大模型不同,Manus不仅能提供建议或答案,更能直接生成完整的任务成果,展现出强大的实用性,这正是其吸引眼球的关键所在。
90后创始人肖弘:连续创业的AI追梦人
Manus的爆火,也让幕后创始人肖弘走到了聚光灯下。这位1992年出生的90后,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,比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还要年轻7岁。肖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,早在大学期间就带领团队开展多个项目。毕业后,他创立的夜莺科技推出了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等备受好评的产品。2022年,肖弘敏锐地捕捉到AI行业的巨大潜力,再次创立蝴蝶效应公司,推出AI浏览器插件Monica。而Manus的问世,更是让他在AI圈内声名大震。
爆火背后的争议:营销炒作还是实力使然?
然而,Manus的迅速走红也伴随着质疑声。由于产品尚处于内测阶段,邀请码一码难求,甚至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到天价。有网友质疑,Manus的爆火实则是一场营销狂欢。此外,关于Manus“套壳”模式的讨论也成为争议焦点。
官方回应:邀请码、服务器与未来发展
面对外界的质疑和猜测,Manus AI合伙人张涛澄清说,Manus未开设付费获取邀请码渠道,也从未投入任何市场推广预算,邀请码机制是因服务器容量有限。团队此前低估了用户的热情,正在努力增加服务器容量。
现象级刷屏:Manus引爆中文互联网
指数级增长:Manus的搜索热度
一夜之间,Manus如风暴般席卷中文互联网,涌现出“又一国运级AI产品问世”、“中国AI科技再一次震撼全世界”等赞誉之词。百度指数显示,3月5日Manus的百度搜索指数还是0,仅仅一天后便飙升至51万+。微信指数也呈现相同趋势,从3月4日的3026上升至3月5日的489817,3月6日冲到2.48亿,3月7日更是飙升至5.52亿。
何为Manus?通用Agent的定义与能力
Manus是由中国团队Monica打造的全球首款通用Agent(自主智能体)产品。据团队介绍,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取得了SOTA(State-of-the-Art)的成绩,显示其性能超越OpenAI的同层次大模型。产品取名“Manus”,在拉丁文中有“手”的含义,寓意着知识不仅应存在于思维之中,更应通过行动得以实现。对于用户而言,Manus定位为一位性能强大的通用型助手,不仅能提供想法,还能将想法付诸实践,进而真正解决问题。
强大功能:报告撰写、简历筛选等应用场景
官方宣称,Manus不仅仅是一个只会聊天的对话式AI工具,而是一个真正的自主智能体(Agent),能够独立思考、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,直接交付完整成果。无论是报告撰写、表格制作、简历筛选、旅行规划、股票分析还是PPT制作等工作,Manus都能轻松应对。相比ChatGPT、DeepSeek等产品,Manus可以在任务完成后直接导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,并展示执行过程。
云端异步:随时关闭电脑,任务自动完成
Manus还有一个特别之处,即具备云端异步工作的能力,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随时关闭电脑,等待任务完成后,Manus会及时发送通知。
资本市场:AI概念股的狂欢
受Manus刷屏的影响,A股市场掀起了一股新的资本狂欢潮,多支AI智能体概念股应声涨停。
创始人揭秘:90后肖弘的创业之路
年少成名:高中时期的“电脑天才”
Manus在互联网上卷走不少流量之际,站在其背后的创始团队也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。带领这支充满创新活力创业团队的创始人,正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肖弘。 1992年出生的肖弘,甚至比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还要年轻7岁。自幼他就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,高中时期更是凭借自己的软件测评博客赢得了数十万的阅读量,被誉为“电脑天才”。
大学创业:微信生态应用的探索
回顾肖弘的过往经历,他可以算得上是一名连续创业者。早在大学期间,他就积极参与各类项目实践,还担任启明学院联创团队的副队长,并带领团队主导开发了校内微信漂流瓶、微信上墙等功能,这些经历初步验证了他对技术与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力。
抓住机遇:创立蝴蝶效应,All in AI
2015年,从学校毕业后的他和校友一同创办了夜莺科技,专注于微信生态的应用研发与推广,公司相继推出壹伴助手、微伴助手等产品,并获得了腾讯、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,累计服务超200万B端用户并帮助企业触达数亿C端用户。 尽管成绩斐然,但肖弘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迷失方向。2022年,当AI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热潮时,肖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,再次出发创立了新公司——蝴蝶效应。公司成立后,肖弘带领团队推出了AI浏览器插件Monica,这一产品赢得了全球数百万用户的支持。而此次Manus产品的问世,更是让肖弘在AI圈内声名鹊起,一下子成为了AI圈备受瞩目的创业新星。
团队构成:联合创始人季逸超的加持
Manus项目由北京、武汉两地团队共同打造,始于一年前北京团队的立项研发。经过一年时间,Manus有了大致的雏形,团队内部体验数月后对效果感到惊喜,这才在近日上线了内测版本。 在官网上向全球介绍Manus的人,则是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,他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,曾开发猛犸浏览器,并获得过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的天使投资。他甚至还曾在19岁时登上《福布斯》杂志的封面,并多次入选 “30 under 30”(30岁以下精英榜)。
商标抢注:多家公司争夺“MANUS”
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Manus还未向所有用户开放使用,但目前已有不少公司申请注册“MANUS”商标。不过,这些商标申请并非来自与Manus产品相关的企业。“MANUS”商标此前已被曼努斯生物公司、绍兴树懒家居有限公司等多方申请注册,国际分类涉及家居、日化用品、广告销售等多个领域。目前,已有部分企业和个人成功注册了“MANUS”商标。
质疑与争议:Manus爆火背后的隐忧
邀请码炒作:一码难求的市场乱象
Manus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,但伴随着这股热潮的还有层出不穷的质疑之声。由于该产品目前仍处于内测阶段,用户需要通过邀请码才能加入内测,导致许多急于体验的用户被“拒之门外”。受此影响,Manus的邀请码瞬间变得炙手可热,甚至一度引发官网注册页面的崩溃。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,可以看到不少兜售Manus邀请码的帖子,价格被炒到了10万甚至更高。
营销质疑:病毒式传播与用户体验的缺失
面对一码难求的局面,大批网友在网络上纷纷求码,但与此同时,也有不少人开始质疑Manus的爆火是否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声势浩大的营销盛宴。 有网友表示,“这两天又被Manus刷屏了…只能说很有营销的味道。没开放公测先限量体验,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推荐却看不到真实用户体验感受…DeepSeek出来那会是直接给大家用才越来越爆的…”
海外遇冷:墙内开花墙外香?
还有网友评论称,“Manus这个产品太奇怪了。国内沸腾火热,国外寂静一片。突然病毒式营销,人人都在求邀请码。圈内技术大佬也没有,但是似乎自媒体们有。似乎面向国内用户,宣传片却是全英配中文字幕。” 有媒体人表示,“一大早起来发现很多家科技媒体和大V都很大标题的发一个叫作Manus AI的产品,‘智能体的ChatGPT时刻’,‘Agent的DeepSeek时刻’,孤陋寡闻,第一次听说。”该人士到外网搜了一圈后,发现除了油管上一个小几千播放的官方视频,该产品似乎没有任何传播。
“套壳”争议:自主研发能力的拷问
关于Manus的另一大争议是其“套壳”问题,即Manus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的能力。对此,产品发布前两天,肖弘在社交媒体发文称,“2025年,Chatbot在跨越第二个鸿沟,Agent在跨越第一个鸿沟,在接下来的半年里,会有很多很好的战斗机会出现……最后,请你一定相信,壳有壳的用处!”
X平台账号冻结:风波不断
值得一提的是,据三言科技报道,3月7日,有网友发现Manus在X平台注册的账号被冻结,显示违反了平台规则。据悉,Manus当天曾在平台公开征集网友需求,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发布需求。后续,该账号解冻并发文称,“我们回归了”。
未来展望:理解与支持,Manus的成长之路
“大家目前看到的Manus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小婴儿,离我们在正式版中想交付给大家的体验还差很远。像模型幻觉、交付物友好度、运行速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”,褒贬不一的各种反馈面前,张涛希望外界给予Manus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 一夜之间爆火的Manus,究竟是代表着“国运级”AI产品的崛起,还是营销炒作的平庸之作?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